一场日出的普通与不普通

凌晨五点,天还黑着,山脚小村的土路上已经有人影晃动。村民老张挑着扁担往地里走,抬头看见半山腰有团灰袍的影子——是住庙里的静安师父。她每天雷打不动地等日出,村里人早见怪不怪。倒是这两天总听游客念叨什么“**白水来**的隐喻”,把大伙儿说懵了。

住在山脚下四十年的刘婶说得实在:“能有什么意思?师父看日出是修行,山泉从白石缝里渗出来就叫**白水来**。城里人闲得慌,非往深里琢磨。”可说来奇怪,最近连县里文化馆的人都跑来拍照,还说要给这场景“申报非遗”。

灰布褂下的二十年

静安师父的禅房简单得让人心慌。土墙上除了木窗,就挂着幅泛黄的《心经》。问起看日出的习惯,她捡着晒干的野菊花放进陶壶:“九七年庙塌了半边,剩的粮食不够吃。有天饿得眼发黑,撞见石头上反光,寻过去发现岩缝滴着水——现在你们叫**白水来**的地方。”

村民凑来帮忙凿出蓄水坑时,老住持圆寂刚满百日。新砌的泥灶上咕嘟着野菜汤,静安把最后半把米撒进锅里。这事后来被写进《县志·灾异篇》,不过现在游客更爱传“仙姑引泉”的故事。

手机镜头里的禅意

穿汉服的网红举着自拍杆往泉眼挤,三脚架支得比香炉还密。导游小赵扯着嗓子喊:“注意!**白水来**每分钟流量相当于三瓶矿泉水!”这话把好些举着水瓶接“圣水”的游客整不会了。

但真有人看出了门道。美院带学生来写生的周老师发现,当晨光刺破雾气照在静安师父的百衲衣上,那灰扑扑的布料竟泛起青铜器般的幽光。学生们偷画的速写被传到网上,配文“当代扫地僧”,点赞破了十万。

解不开的乡土结

村主任最近愁得直薅头发。开发商想圈地搞“禅意小镇”,文化局要保“原生态风貌”,村民等着领征地款翻新房子。吵得最凶那天,静安师父破天荒下了山,往村口古樟树底下一坐,泉水泡的野茶还没喝完,几个闹事的后生自己散了。

日出时分,那位尼姑与白水来的“意思”  第1张

镇上退休的陈会计道破天机:“你们数数,庙里功德簿上捐钱最多的,都是当年吃野菜粥长大的娃。”这话说得正在拍短视频的城里姑娘手一抖,手机差点栽进**白水来**的泉眼里。

当落日把石板路染成蜜色,最后一班旅游车轰着油门离开。静安师父照例拎着竹篮去捡游客丢的矿泉水瓶,山泉还在石缝里滴滴答答。或许“**日出尼姑白水来的意思**”根本没那么多弯弯绕,就像野菊花年复一年开在断墙边,不过是活着,且认真活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