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四点的面团与老街记忆

清晨六点,天还没大亮,成都青羊区96号铺的木门已推开半扇。案板上摞着三团醒好的面胚,**萧氏四兄弟**中的老三正抡着枣木擀面杖,把面团压成透光的薄片。这条不足百米的窄巷里,混合着菜籽油与椒盐的香气,勾得早起遛弯的老街坊们直咽口水。

"老规矩,三鲜两椒!"穿太极服的大爷刚拐过街角就亮开嗓门。正在油锅前翻饼的老二头也不抬地应声:"张叔您得再等五分钟,头锅肉馅还没熟透呢。"从1988年挂起"**美酥肉饼**"的招牌算起,这样的对话每天要重复上百遍。

四双手捏出的黄金比例

靠墙的铁皮柜里码着四个搪瓷盆,分别装着当天现剁的猪肉糜、秘制腌菜碎、现磨花椒粉和独家炼制的红油。老大边拌馅边念叨:"肉要选猪前腿活肉,肥瘦三七开最妙。"这话他重复了三十多年,案板边缘被手掌磨出的凹痕就是最好的刻度尺。

油锅腾起的热气里,老四正用长筷给肉饼翻面。直径18公分的饼子在190℃菜籽油里翻腾,面皮逐渐泛起琥珀色纹路。"三翻九转"是他们总结的诀窍——每面煎三次,总共翻转九次,这样既能锁住肉汁,又能让酥皮层层分明。

96号铺的"时空穿越者"

下午三点歇业时,总有些年轻人举着手机在褪色的门牌前拍照。这块写着"96"的蓝底白字铁牌,已经被风雨侵蚀得字迹模糊,却成了社交平台上的网红地标。95后博主小林边拍视频边感叹:"咬开酥皮的瞬间,我好像穿越回我爸追我妈的那个年代。"

四兄弟倒不太懂这些新潮说法。他们只知道每天要准备120斤面粉、60斤鲜肉,雷打不动地做出600多个肉饼。装现金的铁皮盒里,除了扫码支付的塑料牌,还躺着好些泛黄的粮票——那是老顾客们舍不得扔掉的"纪念券"。

油锅里的江湖规矩

曾有连锁餐饮想买"**美酥肉饼96**"的招牌,被四兄弟异口同声回绝。老二说得实在:"我们这双手离了这口锅,就揉不出带劲道的面。"三十多年来,他们坚持用本地小榨菜籽油,每天换新油;腌菜必须用当季的儿菜现剁;就连装饼的牛皮纸袋,都特意找老厂子定制加厚款。

街对面新开的奶茶店小妹常来取经,四兄弟也不藏私。"和面水温要看季节调""肉馅要顺一个方向搅"......这些经验就像他们围裙上的油渍,早已浸润在日复一日的劳作里。有美食博主测算过,四兄弟每天在6平米的厨房里要走两万多步。

木格窗外的人间烟火

傍晚收摊时,老大总爱坐在门槛上抽袋烟。褪色的对联旁挂着顾客送的锦旗,上面歪歪扭扭绣着"救命肉饼"四个字——前年有位低血糖晕倒的姑娘,就是被刚出锅的肉饼香唤醒的。这样的故事,96号铺的砖墙里不知藏了多少。

巷子口飘香36年 | 萧氏四兄弟的美酥肉饼96号铺传奇  第1张

路灯次第亮起,四兄弟互相拍打着肩膀上的面粉。明天这个时候,案板上的老面又会悄悄发酵,油锅将再次翻滚,而门缝里漏出的香气,依然会准时叫醒整条老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