拖拉机上的露天舞台
2014年夏天,河北某村庄的空地上,五台拖拉机并排架起木板,铺上红毯就成了简易舞台。这场被村民戏称为“农村一丝不拉演唱会”的活动,起因竟是村头小卖部的卡拉OK比赛。几个爱唱歌的年轻人突发奇想:“咱们凑钱租音响,把十里八乡的‘民间歌王’都请来比试比试?”
没有专业灯光团队,电工老王带着三个徒弟改造了晒谷场的照明线路;缺背景装饰,村小学美术老师带着学生用秸秆扎出凤凰图案。最绝的是舞台两侧的“贵宾席”——二十把竹椅绑着红绸带,专门留给各村赶来的高龄戏迷。
节目单里的烟火气
翻开发皱的节目单,36个节目横跨老中青三代。65岁的赵大娘踩着梆子腔唱《朝阳沟》,台下观众跟着拍腿打节奏;00后初中生组合把网络神曲《小苹果》改成豫剧版,唢呐声里混着电子琴,混搭得让人直拍大腿。
“农村一丝不拉演唱会”最火的要数“即兴擂台赛”。谁都能跳上台挑战当前表演者,面粉厂老板和养猪大户为段《智取威虎山》较上劲,台下观众用玉米粒当投票工具,最后计数时差点引发“谁多扔了半把玉米”的悬案。
柴油发电机撑起的狂欢
原定三小时的活动,硬是被乡亲们的热情拖到深夜。临时拉来的柴油发电机轰轰作响,电工每隔半小时就要浇凉水降温。卖冰棍的张婶临时改行当起后勤,把自家冰柜里的老冰棍全部分给工作人员降暑。
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音响设备。价值三千元的二手功放扛到第八个节目就“罢工”,维修师傅拆开机器发现只烧了个保险丝。村长当场拍板:“把我家DVD搬来!咱们接着唱!”结果《好日子》的前奏从电视机喇叭里传出来时,全场笑倒一片。
散场后的星星火种
这场持续七小时的农村一丝不拉演唱会2014年,结束后在乡间引发的震动远超预期。隔壁村连夜派人来借舞台设计图,镇上文化站破天荒拨了五千元“文艺扶持金”。最意外的是县剧团,他们从手机录像里发现几个好苗子,第二年特招了两位民间艺人。
当初用红漆在拖拉机挡板上写的“一丝不拉演唱会”字样,如今还隐约可见。有村民打趣说:“咱们这土法子,可比电视里的选秀节目带劲多了!”确实,当城里的演唱会忙着请明星炒话题时,这些带着麦香味的歌声,或许才是真正“不掺假”的民间艺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