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设备遇上专业团队

你肯定听说过影视行业那句老话:“七分靠器材,三分靠手艺。”但真正把这句话玩明白的,九一传媒制片厂绝对算一个。他们家的器材库里,光是ARRI ALEXA 65这种电影机就有二十多台,更别说那些能拍出头发丝儿细节的蔡司Master Prime镜头了。

不过光有好设备可不够。上次我去他们棚里探班,亲眼看见灯光组为了一场夜戏,愣是用200多盏LED灯搭出月光洒进老宅的效果。摄影师老张边调参数边念叨:“这光影差0.1档,观众看着感觉就不对。”这时候才明白,九一传媒制片厂的制作水平真不是靠烧钱烧出来的。

藏在细节里的魔鬼

要说最让我服气的,还得是他们家那些“较真”的规矩。道具组有个不成文的规定:民国戏里的报纸必须用真实历史事件排版,连中缝广告都得按当年的物价标价。有次拍谍战剧,服装指导发现主角的西装扣子款式比历史记载晚了三个月,愣是连夜从香港调来正品古董扣。

更绝的是录音棚那套操作——所有演员必须同期收声。配音导演小王跟我说:“演员喘气声、衣服摩擦声,这些才是让观众入戏的关键。”难怪看他们家年代剧,连背景里黄包车夫的吆喝声都带着老北平的腔调。

从创意到成片的魔法

你以为好作品都是拍出来的?其实八成功夫在前期。编剧部那面贴满便利签的故事墙,看着跟破案现场似的。他们有个特别流程:每个剧本必须经过三轮“找茬大会”,从外卖小哥到退休教师,什么职业的观众都得拉来挑刺。

制片人老李跟我透露过秘诀:“我们做医疗剧,光顾问就请了12个科室的主任医师。有场手术戏拍了三天,就为等心外科专家从手术台下来亲自指导。”这种死磕精神,难怪九一传媒制片厂的制作水平能在行业里立住脚。

观众眼睛才是尺

去年他们家有部小成本网剧爆红,豆瓣开分8.9。你猜怎么着?剧组把省下来的钱全花在实地取景上,为了拍出真实的茶马古道,团队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驻扎了两个月。观众弹幕里都在刷:“这山风吹得我都想加件外套。”

最近刚杀青的都市剧更绝,直接搞了个“观众监制团”。从选角到剪辑,普通观众全程参与。有场分手戏拍了八个版本,最后用的居然是超市大妈投票选出来的那个镜头。这种操作,不服不行。

行业老炮的生存法则

跟几个同行聊起九一传媒制片厂的制作水平,大家说得最多的不是技术多牛,而是他们敢打破常规。别的公司还在用绿幕拍打戏,他们家武术指导偏要演员实打实练三个月传统兵器。结果观众看得明明白白:“这刀花挽得,一看就是真功夫。”

要说最让同行眼红的,还是他们那套人才培养机制。从场记到执行导演,每个人必须轮岗三个以上工种。摄影师得懂编剧思维,剪辑师要学表演理论。这种玩法,难怪人家能持续输出精品。

九一传媒制片厂的制作水平到底强在哪?看完这几点你就懂了  第1张

说到底,影视制作哪有什么独门绝技。把每个环节做到120分,对观众保持敬畏心,这就是九一传媒制片厂能在厮杀激烈的行业里站稳脚跟的底气。下次再看到他们家片头LOGO,不妨多留意几分——那背后藏着的,可是整个团队死磕到底的执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