订单爆了!工厂24小时运转仍不够用
走进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工厂,机械臂挥舞的节奏比三个月前快了近40%。根据内部员工透露,小米SU7上市后日均新增订单稳定在800-1200台,而当前单班制生产模式下日产量仅600台左右。一位生产线负责人直言:“我们现在连厕所都要跑着去。”
这种供需矛盾直接反映在交付周期上——官网显示标准版车型提车等待期已延长至28周。为了缓解压力,工厂正在实施三个关键动作:
- 将生产线从单班制调整为双班制
- 新增两条总装辅助线
- 关键零部件库存量提升至原计划的3倍
供应链大考:200家核心厂商集体扩产
小米汽车的产能爬坡不是孤军奋战。宁德时代、博世等主要供应商近期都收到了加急订单,某电机供应商甚至将小米专线的产能占比从15%提升到35%。这种供应链调整幅度在汽车行业极为罕见。
供应商类型 | 产能提升幅度 | 交付周期变化 |
---|---|---|
动力电池 | +45% | 缩短至7天 |
智能座舱系统 | +60% | 库存增加3倍 |
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供应商开始为小米定制专属生产线,这种深度绑定的合作模式通常在年销20万辆以上的车企才会出现。
产能数字背后的战略意图
小米汽车二期工厂的土地平整工程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月启动。按照规划,2025年总产能将达到45万辆/年,这个数字超过了蔚来、小鹏目前的产能总和。
这种激进布局暗藏两个关键信号:
- 抢占2025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前的窗口期
- 为后续推出的SUV、MPV车型预留产能空间
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:如果按照当前定价体系,45万产能对应的是约1350亿的年营收规模。这个数字接近小米集团2023年总营收的四分之一。
用户最关心的问题:质量会不会掉链子?
面对产能狂奔,不少预定车主在社交平台发出疑问:“我的车会不会变成赶工产品?”小米汽车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三重质量防火墙:
- 每台下线车辆100%AI质检
- 关键工序增加50%抽检比例
- 交付中心增设用户验收环节
从首批车主的反馈来看,目前车辆品控得分达到行业TOP3水平。不过随着产能持续爬升,质量管控体系将面临更大考验。
行业震动:价格战要升级?
小米汽车的产能扩张正在引发连锁反应。特斯拉上海工厂近期将Model 3的周产量从1.2万辆提升到1.5万辆,比亚迪则宣布将秦PLUS荣耀版的日产量再增加300台。
这种产能竞赛可能带来两个结果:
- 新能源汽车价格体系进一步下探
- 二三线品牌加速出清
某新势力品牌负责人私下透露:“现在行业里流行一句话——跟着小米的节奏走,但别踩到小米的脚印。”
- 中国乘联会2024年5月新能源车产能报告
- 小米集团2023年财报
- 高工锂电产业链调研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