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创意打破行业天花板
在短视频平台日活突破8亿的今天,九天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编导团队却坚持着一个特别的工作习惯——每周三下午全员走进菜市场、便利店或社区公园。这种“接地气”的洞察方式,让他们制作的《百味人生》系列纪录片在抖音获得2.3亿次播放。执行制片人李薇说:“真正的爆款内容,都是用脚底板走出来的。”
不同于传统传媒公司依赖流量明星的模式,这家成立仅5年的企业通过三个创新打法站稳脚跟:
- 定制化内容实验室:根据客户行业特性组建临时创意小组
- 数据中台系统:实时追踪200+平台的内容热度趋势
- 素人孵化计划:已培养87位百万粉丝级平民KOL
技术赋能下的内容革命
走进九天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智能剪辑中心,36块监控大屏正在实时分析着不同地域用户的观看习惯。他们的AIGC系统能根据西安用户的浏览偏好,自动调整美食视频的转场节奏;而针对上海观众,则会强化画面构图的美学元素。
项目 | 传统模式 | 九天久模式 |
---|---|---|
短视频产出量 | 15条/周 | 120条/周 |
热点响应速度 | 48小时 | 3.5小时 |
跨平台适配率 | 60% | 92% |
让文化回归市井烟火
当同行都在追逐元宇宙概念时,九天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反而把80%的预算投向了线下场景。他们打造的“城市记忆馆”项目已在全国23个城市落地,通过AR技术让年轻人用手机扫描老街区墙面,就能观看该地段百年变迁的微型纪录片。
“去年我们在成都宽窄巷子做的民国茶铺复原项目,带动周边商户季度营收增长40%。”项目总监王昊展示着后台数据,“文化传播不能只停留在屏幕里,更要能创造真实的经济价值。”
人才培养的独门秘方
在这个行业平均离职率32%的背景下,九天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却保持着核心团队三年零离职的纪录。他们的“师徒制”培养体系包含:
- 新人必做的100小时市井观察笔记
- 季度轮岗制度确保多岗位能力培养
- 创意分红机制让好点子直接变现
95后编导张晓阳的经历很有代表性:“入职时我只会拍美食探店视频,经过两年轮岗,现在能独立操盘文旅项目的全案策划。公司给的试错空间和实战机会,比任何理论培训都管用。”
社会责任的双向奔赴
打开九天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官网,首先跳出来的不是案例展示,而是“非遗传承人招募计划”。他们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的“手艺新生”项目,已帮助134位传统手艺人实现作品商业化,最年长的参与者是82岁的徽州木雕传承人。
“很多MCN机构把传统文化当噱头,但我们建立了长期分成机制。”社会责任部负责人解释说,“比如歙砚匠人每卖出一方砚台,都能通过智能合约获得持续收益。这才是可持续的文化保护。”
参考文献:1.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《2023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》
2. 成都市商务局《宽窄巷子商圈消费数据白皮书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