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种"血管泡泡"到底怎么形成的?

大家可能对食管静脉瘤这个词有点陌生,简单来说就是食管里的血管像吹气球一样鼓起来了。正常情况下,我们的食管血管都乖乖的"贴着"管壁,但食管多发静脉瘤患者会有多个这样的"血管泡泡"。医学上给它下的定义是:食管黏膜下静脉发生持续性扩张,直径超过3毫米的病灶超过5处。

形成这种病变的关键在于"门脉高压"。用大白话讲就是给肝脏供血的门静脉系统压力太高了,这就像水龙头开太大,水管承受不住压力就得鼓包。常见诱因包括:

食管多发静脉瘤是怎么回事?这病严重吗?医生告诉你真相  第1张

  • 肝硬化(约占75%病例)
  • 特发性门脉高压症
  • 血管畸形(先天或后天形成)
  • 某些寄生虫感染

发现这些症状要当心

很多患者早期就像没事人一样,这也正是它的危险之处。但如果有以下情况就要警惕了:

  • 吃硬食时喉咙有异物感
  • 吞咽时有轻微疼痛
  • 反复出现少量呕血或黑便
  • 体检报告显示血红蛋白持续下降

特别提醒:最近有位45岁男性患者,总以为吃完饭打嗝是胃病,结果胃镜检查发现了3处静脉瘤。这说明食管多发静脉瘤的症状常常具有迷惑性,不专业的检查很容易误诊。

确诊要做什么检查才靠谱?

想要确诊必须依靠影像学检查:

检查方法准确率缺点
胃镜95%以上可能引发呕吐反射
增强CT85-90%需要注射造影剂
超声内镜90%检查费用较高

胃镜检查依然是金标准,它能清楚看到静脉瘤的形态、数量和是否有出血迹象。医生会用专业分级标准(比如日本门脉高压研究会的分型)来判断病情轻重。

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?

先告诉大伙一个好消息:大多数静脉瘤不会癌变。但坏消息是,每年有约15%的患者会发生破裂出血,这种大出血的死亡率高达30%。具体风险取决于:

  • 静脉瘤的大小(直径超过5mm危险系数增加)
  • 表面是否发红(红色征阳性更危险)
  • 是否伴随肝硬化(Child-Pugh分级影响预后)

临床上有个典型案例:患者知道有静脉瘤但没在意,参加婚宴时喝了次白酒,结果当晚大出血送急诊抢救。这提醒我们,忽视治疗可能酿成大祸。

现在有哪些靠谱的治疗手段?

治疗方案需要分情况讨论:

  1. 内镜治疗:包括套扎术和硬化剂注射,适合中重度病例
  2. 药物治疗: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(如普萘洛尔)是首选
  3. 介入手术: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(TIPS)适合反复出血者

不过要注意,套扎术后有20%的患者会在1年内复发。所以医生通常会建议每3个月复查胃镜,同时配合药物控制门脉压力。

生活管理比吃药更重要

确诊后日常要注意:

  • 绝对戒酒(酒精会加重肝损伤)
  • 吃软食(把食物煮得比平时烂一些)
  • 避免用力排便(保持大便通畅)
  • 控制体重(体脂率不要超过28%)

有个小技巧:建议把一日三餐改成五餐制,每次吃七八分饱。这样既能满足营养需求,又不会给食管太大压力。

参考文献:
  • 《中国门静脉高压诊疗指南(2022版)》
  • 日本门脉高压研究会静脉瘤分级标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