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测试凭啥让故宫研究员翻红?

去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次内部讲座,让原本在古籍堆里默默耕耘的杨启英突然火了。工作人员随手拍下他用清代宫廷档案设计的「清宫性格1-5杨启英」测试模型,视频播放量两天突破千万。你可能没听过这位70后研究员的真名,但肯定刷到过网友在朋友圈晒的性格编号——这个用奏折批注方式呈现的分析报告,愣是把心理测试玩出了文物修复的精细感。

别被名字里的"清宫"吓到,这套系统其实特接地气。杨老师把康熙年间官员考核的"五年三察"制度拆解重组,结合现代职场痛点,整出五个性格象限。你在问卷里选的午膳菜式、朝会议事反应,对应到现代场景就是点奶茶偏好、开会发言风格。有网友吐槽:"测完才发现自己上辈子可能真是个递折子等批示的笔帖式。"

五类人格画像:对照看看你是哪一派

先说最讨喜的1号守成型,这类人搁在清代绝对能当太庙奉祀官。他们做事跟整理皇室玉牒似的,文件命名都要带日期版本号。现代版就是那个总在群里提醒DDL,能把Excel用成艺术品的神仙同事。缺点是容易在PPT配色上纠结两小时,完美主义起来连自己都怕。

3号调和型堪称紫禁城端水大师,放在现在就是部门润滑剂。这类人格能边给暴怒的总监递茶,边安抚哭鼻子的实习生,顺带把甩锅邮件写成表彰信。测试结果显示他们最容易被叫去调解同事矛盾,缺点嘛…年终评优时总在"最佳和事佬"和"背锅侠"之间反复横跳。

清宫性格1-5杨启英:一套让打工人看懂自己的性格密码  第1张

古代职场指南怎么用在21世纪?

有个做用户运营的姑娘测出5号开拓型,对照乾隆朝征讨准噶尔的军事策略,她果断放弃无效社群运营,改玩短视频获客,三个月把转化率拉高40%。杨老师的解说文档里,每个类型都配着奏折体批注,像极了领导给你写的周报反馈。有个创业公司直接打印了全套分析挂在办公区,据说现在新员工入职先测性格编号。

最绝的是配套的「奏折沟通法」,教你怎么用请安折的格式写工作汇报。开头先来句"领导圣明",关键数据用朱批体加粗,结尾补上"伏乞训示"——试过的打工人表示,这套组合拳下来,驳回方案的概率直降三成。有新媒体小编在评论区哀嚎:"早知道有这招,去年少加多少班啊!"

争议背后的现代生存哲学

当然也有人觉得清宫性格1-5杨启英是新时代算命。心理学教授李昀就吐槽:"拿跪拜礼仪对应上下级沟通,这算不算变相PUA?"但支持者反击得漂亮:"现在哪个社交不是带着人设面具?好歹这套测试诚实地标明了出处。"

杨老师自己倒很淡定,他说研究宫廷档案二十年,发现当代职场和三百年前紫禁城其实共享同一套生存逻辑。那些奏折里藏着的人际智慧,换算到现在无非是用Excel代替毛笔,用OKR替换朝会议程。有次团建游戏,他用军机处值班制度设计任务分工,90后团队居然提前三小时完工,这波反向操作让质疑者彻底闭嘴。

从故纸堆里刨出的职场秘籍

翻翻这套测试的原始资料,真能看见杨启英团队的较真劲儿。光是2号谋略型对应的雍正密折制度,他们就对比了现存台北故宫的八百多件朱批原件。现代版建议这类人适当学习年羹尧的奏折技巧——既要有"皇上天威"的彩虹屁,又要像鄂尔泰那样把烦心事写成选择题。

测试使用者中出现个神案例:某互联网大厂总监测出4号理想型,按乾隆追查文字狱的执着程度给自己定KPI,结果团队离职率飙升。后来他改用道光帝维稳策略,学着在GMV和员工福利间找平衡,反而拿了年度最佳管理者。果然印证了杨老师那句话:"读史不是学套路,而是看清选择的代价。"

说到底,清宫性格1-5杨启英能爆火,大概是给了疲惫的现代人一个体面的借口——当我们被钉钉提示音逼疯时,至少可以安慰自己:"看,这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。"下次写周报前先测个性格编号,说不定真能找到对付甲方的隐藏技巧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