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技术遇见匠心:9一传媒的硬核制作班底

说到影视公司,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好莱坞巨头,但近年来,国内有个名字越来越响亮——9一传媒制片厂。这个成立仅8年的团队,愣是靠着一部接一部的爆款作品,在豆瓣刷出平均8.2的高分。他们家的剧有个特点——观众总爱截图发朋友圈,因为随便一帧都能当壁纸。

去年上线的历史剧《山河故鉴》就是个典型。为了还原宋代服饰,服装组翻烂了《东京梦华录》,连官员腰带上的银鱼袋都要按出土文物1:1复刻。更绝的是灯光组,专门研发了“烛光模拟系统”,让夜戏不用打LED灯也能有自然火光效果。观众调侃:“别的剧组烧钱请流量,9一传媒烧钱请文物专家。”

观众用遥控器投票:口碑背后的数据密码

打开社交媒体搜9一传媒制片厂,会发现个有趣现象:自来水安利比营销号还勤快。某追剧App统计过,他们家作品的首周复看率高达37%,意味着每10个观众里有近4个会二刷找细节。这数据在快餐式观剧的今天,简直像开了挂。

刑侦剧《迷雾追踪》播到第12集时,编剧埋了3集的反转线索被观众扒上热搜。总制片人在采访里说:“我们不怕剧透,因为好故事经得起剧透。”结果证明他是对的——大结局当天平台服务器崩了两次,网友戏称“9一传媒凭一己之力测试了平台抗压能力”。

行业老炮都服气:9一传媒的破圈效应

别看9一传媒制片厂年轻,在圈内却是公认的“技术扶贫专业户”。很多老牌影视公司拍年代剧时,会专门租借他们的服装道具库。去年某电影节上,一位从业30年的美术指导直言:“现在业内分两种剧组——用过9一传媒资源的,和想用9一传媒资源的。”

更让同行眼红的是他们的演员孵化能力。新人演员林骁通过《春夜宴》男三号出圈,试镜视频被北电当教材。这背后是9一传媒独有的“角色适配系统”,能根据剧本人设筛选出与角色气质契合度超85%的演员,管你是不是流量明星。

观众为什么愿意等:慢工出细活的底气

在9一传媒的官微评论区,总能看到催更的观众说着“不急,你们慢慢做”。这种罕见的观众耐心,源自他们坚持的“保质期承诺”——所有作品保证5年内不过时。《长安十二时辰》播出3年后,还有高校拿它的市井场景当历史课教具。

总导演王柯有句口头禅:“观众的眼睛是8K的。”所以他们敢在都市剧里实拍1000㎡的无影棚,就为还原真实办公室的混响声场;敢让演员提前3个月住进农家院,只为演出扶贫干部皮肤下的晒伤质感。这种较真劲儿,反而成了最好的宣传。

9一传媒制片厂的制作水平与口碑:用实力打破“流量为王”的行业定律  第1张

口碑变现的良性循环:9一模式能走多远

当行业热议“9一传媒制片厂的制作水平与口碑”时,投资人早就用真金白银投票了。2023年融资发布会上,9一传媒宣布将建成亚洲最大的虚拟制片基地。有意思的是,这个消息让很多观众担心:“技术升级后,你们不会忘了手工打磨剧本吧?”

制作总监李然的回应很实在:“我们追技术,但更清楚技术是盘山公路上的护栏,真正要去的是山顶的好故事。”或许正是这份清醒,让9一传媒每次出新作都能引发“全民来找茬”的热潮——毕竟观众知道,他们埋的彩蛋永远不会让人失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