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普通聚餐引爆的民间「神作」

张老三这辈子都想不到,自己用手机拍的吃播视频能火成这样。视频里他穿着褪色灰夹克,坐在塑料凳上嘬着一碗沙县飘香拌面,顺口扯了句“老八灰第一回进城,这面可比咱村头王师傅做的带劲”。就这句话,让#老八灰第一回#在三天内冲上热搜榜。

有人说这是乡土文化市井幽默的完美碰撞,也有人说根本就是网友在“集体抽风”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那些跟风创作的方言版《老八灰职场记》、手绘版《老八灰进城路线图》,连路边煎饼摊都挂起了“老八灰同款辣酱”的招牌。

角色不靠脸,灰色夹克成爆款

现在问十个年轻人,九个能说出老八灰的三大特征:总穿灰扑扑的外套、吃饭必配二锅头、口头禅是“得劲儿”。但你要问他长啥样?估计没人说得清——这恰恰是角色的精妙之处。

夜市里卖衣服的刘姐最有发言权:“以前灰外套都是老头衫,现在小年轻抢着买。前天有个小伙非要我往衣服上蹭点机油,说这样才有‘正宗老八灰味儿’。”就连奶茶店都出了"八灰特饮",配料表上赫然写着“三分世俗七分真”。

土味叙事为何越看越上头?

仔细扒拉那些爆款视频,你会发现套路惊人地统一:开头永远在苍蝇馆子,镜头总在拍冒着热气的食物,老八灰说着家长里短的闲话。但就是这种“毫无设计感”的设计,让打工人边看边喊“这不就是我隔壁工位老王吗”。

心理学教授李卫东在街访时提了个有意思的观点:“大家不是喜欢土味,是烦透了那些精致过头的摆拍。老八灰端着豁口瓷碗蹲马路牙子吃饭的样子,比五星酒店下午茶真实多了。”

当狂欢过后,留下的是什么

菜市场王大妈最近学了个新招:顾客挑菜时来句“这可是老八灰认证的有机青菜”,当天销量能涨三成。但也有明白人开始担心,那个说着“吃面不加蒜,香味少一半”的实在人形象,会不会被过度消费?

最逗的是原作者张老三,现在被人堵着问后续剧情。他挠着头说:“哪有什么剧本啊?那天就是媳妇回娘家,我自个儿懒得做饭...”这句话倒成了最新的网络金句,被做成表情包到处传。

你也在等第二回吗?

现在最魔幻的是,没人知道接下来会怎么发展。有人说看见老八灰在驾校报名,也有人传言要拍网大。但大多数观众其实不在乎,他们只是享受这种集体造梗的快乐——毕竟在这个人人端着架子的时代,能毫无包袱地笑一场太难得了。

所以别问“老八灰第一回”到底有啥好看的。就像你解释不清楚为啥小时候爱蹲路边看蚂蚁搬家,有些快乐就是这么朴实无华,且纯粹。

当「老八灰第一回」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,我们到底在聊什么?  第1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