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部门究竟在忙什么?

说起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“管社保的吧”。其实这个省级部门的工作远不止于此——从大学生就业到农民工讨薪,从养老金调整到职称评定,那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“关键小事”,都是他们的工作日常。

今年春节后,郑州富士康的招聘现场出现了一批带着红袖章的工作人员。他们不是中介,而是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的就业服务队,现场审核企业用工资质,手把手教务工人员签电子合同。这种“把办公室搬到厂门口”的做法,让3万多名求职者当天就拿到了合规的劳动合同。

社保卡里的“智慧升级”

在洛阳某社区服务中心,68岁的王大爷正拿着新换发的第三代社保卡就诊。这张由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推动升级的“小卡片”,现在不仅能刷医保,还能当公交卡、借书证使用。工作人员介绍,全省已有2300多万人完成了卡片升级,未来还将实现水电气缴费等更多功能。

更让人意外的是社保服务的“反向操作”。通过“河南社保”APP,在外打工的南阳建筑工老李,上个月刚给留守老家的父母完成了养老认证。他说:“以前要专门请假回来按手印,现在视频扫个脸就行。这个改变确实贴心。”

根治欠薪的“硬核操作”

去年底,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住建部门搞了个大动作——全省在建工程必须开设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,工程款和工资款彻底分开管理。用工作人员的话说:“就像给农民工的钱装了保险箱,企业想挪用都没门。”

在安阳某工地,每个月的5号成了工人们最期待的日子。通过银行代发系统,工资直接打到个人账户,再也不用担心包工头“跑路”。数据显示,这项制度实施后,全省欠薪投诉量同比下降了42%,真正实现了“干活有数据、用工有实据、发薪有依据”。

技能培训的“变形记”

在焦作技师学院的实训车间,30岁的张大姐正在学习工业机器人操作。这个由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补贴的免费培训班,专门面向失业人员开设。她说:“原以为这个年纪学新技术太难,没想到政府还给发生活补助,结业直接推荐到开发区上班。”

更接地气的是“移动课堂”模式。在周口农村,农业技术员老赵的皮卡车就是个流动教室,后车厢装着VR设备,农民戴上头盔就能模拟操作智能农机。这种沉浸式培训已覆盖全省60多个县,让5万多农民掌握了现代农业技术。

窗口服务的“暖心细节”

走进任何一家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服务大厅,都会发现些有意思的变化:叫号机旁站着“流动引导员”,办事窗口放着老花镜和放大镜,甚至连填表台都有三种高度设计。工作人员说:“我们要求每个岗位都要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,哪怕只是多准备支笔。”

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:服务民生背后的那些“关键小事”  第1张

在漯河市民之家,刚办完灵活就业参保的李女士点赞道:“原以为要跑好几趟,结果在一个窗口20分钟全办妥了。临走工作人员还提醒我下个月记得在手机上续保,这种提醒服务太有必要了。”

未来还要做什么?

据内部人士透露,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正在酝酿更大的改革: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通全省社保数据孤岛,实现就医、养老、工伤等业务的“一网通办”。同时将试点“社保服务便利店”,在城区每2公里范围内设置自助服务终端,让群众办事像取快递一样方便。

从这些具体而微的举措可以看出,这个看似“严肃”的政府部门,正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“民生无小事”的真谛。或许下次当您享受便捷的社保服务时,会想起这些默默在幕后优化服务的“人社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