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李家的“洋气”门帘

河北赵县李家屯的老李两口子,今年突然把红底金字的“福”字门帘换成了带雪花图案的塑料布。路过的邻居王婶扒着门框直乐:“哟,您家这是要过外国年啊?”老李媳妇张红霞搓着冻红的手,从屋里拎出个用玉米皮扎的圣诞树,树顶上歪歪扭扭别着孙子用作业本剪的五角星。

这事得从县城超市说起。上周老李去卖自家腌的酸菜,看见收银台挂着“满88送圣诞袜”的横幅。他盯着袜子上的白毛边琢磨半天,最后扛回两箱促销牛奶,硬是凑够了数。回家的三轮车上,老李突然想起在广州打工的儿子视频里提过“HO HO HO”的笑声,一拍大腿:“咱也整点新鲜玩意儿!”

土灶台边的平安夜

平安夜当天,村里小卖部的彩虹色灯泡被扫荡一空。张红霞把去年孙子玩坏的电子琴拆了,抠出电池盒里的小灯珠,用缝被子的红线串成挂饰。老李则把喂鸡的塑料食槽擦得锃亮,倒扣过来当底座,插上地里捡的枯树枝——别说,撒把面粉还真像落满雪的松枝。

晚上七点,灶台炖着酸菜粉条的雾气里,视频通话准时响起。在广州天河区送外卖的儿子穿着圣诞老人服,头盔上粘着驯鹿角:“爹,妈,看我这个造型咋样?”三岁的小孙子啃着苹果含糊喊:“爷爷家有圣诞老狼!”原来老李把家里看院的黄狗套上了红枕套,狗耳朵上耷拉着两个毛线球。

洋节里的生意经

隔壁村养鹅的刘建军嗅到了商机。他连夜把淘汰的鹅毛染成红色,做成“圣诞老人同款胡须”,赶集时支了个小摊。没想到城里来的自驾游客特别买账,有个穿貂皮大衣的女士当场买了二十套,说要回去办公司派对。

老李两口子也没闲着。张红霞把腌的辣白菜装进红绿塑料袋,系上金色丝带,美其名曰“圣诞泡菜”。赶巧乡里快递点开通了冷链运输,发往北京上海的订单突然多了起来。老李蹲在门槛上算账:“这洋节过得值,比卖酸菜多挣三成!”

水泥地上的华尔兹

村里文化广场的太阳能路灯全换成了彩色灯泡。二十来个留守妇女跟着抖音学跳“圣诞广场舞”

年轻些的媳妇们捣鼓出新花样——用晒干的辣椒串成圣诞花环,金黄的玉米粒拼成驯鹿图案。这些土味装饰被拍成短视频,配上“农村夫妻的圣诞HO”标签,竟然有城里网友留言要高价收购。

祖孙三代的“混搭”年味

年夜饭桌上出现了诡异组合:酸菜炖粉条旁边摆着孙子用橡皮泥捏的圣诞老人,窗台上供着灶王爷的神龛,下面压着张超市送的圣诞贺卡。老李抿了口自家酿的高粱酒,突然冒出一句:“要不明年咱把灶王爷画像改成穿红袍子的?”

村里小学的美术课上,孩子们用麦秆拼英文的“Merry Christmas”。五十岁的王老师推着老花镜嘀咕:“这字母咋比汉字难摆多了?”放学时,校门口飘起细雪,不知谁家孩子喊了声:“下圣诞糖霜咯!”整个村子的笑声惊飞了杨树上的麻雀。

暮色中的李家屯,家家户户的彩灯在雪地里晕开暖黄的光圈。老李蹲在重新挂上“福”字门帘的屋檐下,看着手机里儿子发来的圣诞订单截图,突然觉得这洋节过得挺实在。张红霞从屋里端出热腾腾的饺子:“管他什么节,一家人乐呵就是好节!”远处传来几声犬吠,那只被迫营业的“圣诞老狼”正追着飘落的彩带撒欢呢。

CHRISTMAS点亮农村夫妻的HO:一场不期而遇的“洋节”烟火  第1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