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团队把“老手艺”玩出了新花样

在杭州某栋不起眼的写字楼里,21传媒的办公室总亮着凌晨三点的灯。当同行还在纠结“要不要转型”时,他们的剪辑师已经熟练运用AI工具处理4K素材,文案组拿着数据分析报告改标题,连行政小妹都能用爬虫监测热点趋势。

创始人老张常开玩笑:“我们这行就像开餐馆,既要保留招牌菜的老味道,又要研发年轻人爱的新品。”去年他们操盘的文旅纪录片项目就是个典型——用无人机拍出电影级镜头,却坚持找当地老人用方言配音,最终在短视频平台拿下2亿播放量。

数据不是万能,但不会用绝对不行

走进21传媒的会议室,墙上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各大平台的热搜词。他们的内容总监有个怪癖:每天早会先念半小时弹幕留言。“网友说镜头晃得头晕,下个月全员参加稳定器特训;观众嫌专家讲话太绕,马上调整成动画解说版。”

去年某汽车品牌推广案最能说明问题。当甲方坚持要拍“高大上”宣传片时,他们拿出数据:抖音用户平均观看时长只有7秒。结果改成30个趣味小片段,配合方言版魔性配音,带动产品搜索量暴涨300%。

你以为他们在做内容?其实在玩“拼图游戏”

21传媒的素材库里,存着上万条分类标签的视频片段。就像玩乐高积木,同样的画面换个背景音乐就能变成科普片或搞笑梗。他们的编导小王透露秘诀:“观众要的不是完整拼图,而是能自己动手拼的碎片。”

今年春节的生肖主题项目就是典型案例。团队提前准备200多个文化知识点,根据各省网友偏好推送不同版本——广东用户看到醒狮彩蛋,东北老铁刷到冰雕特效,河南老乡自动触发方言拜年语音。这种“量体裁衣”的操作,让传播效果提升5倍不止。

设备可以买,人才得自己“种”

21传媒的培训室,新入职的实习生要完成“地狱周”特训:上午学PR剪辑,下午练直播话术,晚上还得研究平台算法。人事主管李姐说得很直白:“我们要的不是全才,而是能快速组队的拼图。”

这种培养模式催生出不少“跨界高手”。95后编导小林本是学考古的,现在既能写科普脚本,又能客串出镜讲解;摄影师阿凯转型做直播导演后,把灯光技巧用在虚拟主播场景搭建上,意外创造出爆款直播间模板。

明天会发生什么?他们的答案在茶水间

要说21传媒最值钱的设备,可能不是那台百万级摄影机,而是三楼的零食柜。每到深夜,创意团队就聚在这里“头脑风暴”。上个月爆红的“城市盲盒”企划,就是大家吐槽外卖难吃时想出来的——随机拍摄路人推荐路边摊,竟带火7家濒临倒闭的老店。

当被问到未来规划时,运营总监神秘一笑:“我们准备了三个版本的五年计划,具体用哪个,得看下周的抖音热榜。”这话听着像玩笑,却藏着这个团队的生存智慧:既要锚定方向,又要随时准备转向。
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21传媒用最笨的办法做内容:把每个观众当邻居聊天,把每次点击当绩效考核,把每个创意当救命稻草。或许正是这种“较真”,让他们在流量洪流中站成了独特的坐标。

21传媒:当“传统”遇上“新招数”,他们靠什么站稳脚跟?  第1张